電影《泰坦尼克號》里有一個經典橋段,“小李”飾演的杰克,身著布朗太太資助的西裝,得以邁入頭等艙的晚宴大廳。定制西裝作為財富與地位的象征,從十七世紀就開始了。
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三百多年后的今天,在青島市即墨區,有一個3000多人的“魔幻工廠”,標準化的流水線卻能裁剪出千人千面的定制西裝。

張蘊藍:如果用一個字來描述這個新的時代,我們認為只有酷。真的,這真是一個太酷的時代了。另外,“特”就是跟個性化定制有關系,因為我們是以個性化定制、高定開始的,所以我們就把這兩個詞放在一起,叫“酷特”,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兩個字。
這就是青島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C2M商業模式:用C2M產業互聯網平臺鏈接需求與滿足需求,讓消費者自主參與到工業生產的流水線上,定制自己的專屬服裝。掌舵人,國家級重點人才工程人選——張蘊藍,銳意創新,用19年的堅持,掀起了中國服裝業智能化風暴,成為引領中國制造業變革轉型的領頭羊。

張蘊藍:我們用十多年的時間,以定制西裝這3000人的工廠為案例,打造了產業互聯網的三個核心能力。一,制造端,用工業化的成本和效率制造個性化產品。第二,這套方法我們不僅做西裝,還可以復制到其他服裝品類方面;第三就是我們的數字化管理體系,在長期戰略中,酷特智能是完全有可能跨行業的。
這家民營服裝企業曾得到張瑞敏先生的垂青,它見證了兩代人的拼搏和堅守。2005年,留學回國的張蘊藍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,閑暇時專注于自己喜歡的美食與時尚。但父親的一句話,讓她放棄了原先所有的規劃。
張蘊藍:我在一個公司,就打一份很普通的工,沒有任何的壓力。那時候是我的父親,他突然來看我,這讓我非常的驚訝。他只說了一句話,和我吃飯的時候說:爸爸希望你能夠回去工作。那當時我內心的第一個感覺就是:這個家族需要我,所以我就很痛快地答應了。因為從小的時候,我父母就是一個對家族極度負責任的人,當時在這個環境中耳濡目染,所以就毫不猶豫地放棄了自己所有的規劃和生活就回來了。
回青島后,張蘊藍才意識到,接下來要做的事,所面臨的困難,遠遠超過自己的想象。當時,酷特智能正投入數億元進行著規模化個性化定制的探索。在深刻理解領悟到父親對公司轉型變革的戰略規劃后,張蘊藍,也開啟了另一種充滿挑戰的人生。

張蘊藍:剛回來的時候從我的角度來說,我只是想每一個工種趕快把它掌握住,然后盡可能得給父親多分擔一些憂愁和壓力。剛開始我是在行政,不久就被安排到報關報檢,然后就一個一個的,包括車間這一個一個的節點把它做對。當時我們選擇的是美國紐約市場做實驗,在我們公司里是找不到會說英文的人。現在我們國際(市場)的老大就是當年我招過來的助理,然后我們兩個一起把國際化的道路從零開始,一步一步拓展起來的,所以現在國際市場的收入是占我們絕大部分收入也是那時候開始的。
張蘊藍進入公司,并沒有 “富二代”的標簽。她褪去精英白領的光環,一步一步,扎扎實實地深入企業內部和市場,夜以繼日,一點點積累,從前臺接待到中間管理再到戰略發展。企業轉型,要經歷怎樣的陣痛?互聯網浪潮已來,工業變革到底應該走向哪里?畢竟,很多企業轉型不成功、失敗而退的案例就在眼前。
張蘊藍:傳統的成衣是大工業生產,一呢,它產品是同質化的。但是你會發現我們市場在發生變化,消費者都喜歡穿個性化的衣服了;第二,傳統的生產模式是一款衣服如果想降低成本,提高效率,你必須要生產最低起定量,比如我這一件西裝至少要生產1000件我才會給你做。在傳統中認為,個性化和工業化就是矛盾的。
技術上的矛盾可以用技術解決,但意識上的問題,可不是一兩臺設備就能化解的。

張蘊藍:以前呢,最困難的就是人的意識問題,而且是專業人士,他會從所謂傳統中以前的經驗來判定這件事情是不可行的。特別是我們在內部,你想生產個性化的,我就沒有辦法量產。版師會告訴你:我一天就兩個版,你想一天生產1000套個性化衣服,我做不了,你只能再雇傭人。然后呢,(在)生產端包括采集數據的端,以前我們請了一個老師傅,給他一個任務,把一個普通的人用一個月的時間教會采集數據,然后他告訴我,我30多年的經驗,怎么可能用一個月的時間教會一個什么都不懂的人?那如果這個數據采集不下來,你何來生產呢?何來訂單呢?
阻力越大,變革的決心就越大。這一點,真不像外表溫文爾雅的張蘊藍。在做企業這件事上,張蘊藍有著另一面。她一邊繼續推進個性化定制設備的研發,一邊頂住壓力,對人事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革。同時,對于相信并擅于運用產業互聯網思維的員工,她也積極放權,大膽任用。
張蘊藍:因為這是父親白手起家創建起來的,如果說我的存在沒有把這個企業變好,沒有幫上忙,這個企業倒下了,那這個家族也不存在了。你不僅在思想方面要告訴大家說,我們為什么要進行這個變革,還要拿出實實在在的好處。當你背負了足夠的責任和壓力的時候,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,它給了你非常強的挫敗感。那我只有一個信念,我要打敗它。靠著這個理念和信念,就一步一步地去掃除企業發展道路上的一個一個的問題。
我們的團隊都非常年輕,他們支撐起來了新的商業模式;我們整個管理體系也非常地給力,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不需要我每一個細節事情都要參與進去。那我更大的壓力可能就會來源于企業的戰略,下一步的發展。我不希望自己的戰略判斷,包括我認知的天花板在哪個地方,不希望我認知的錯誤把企業帶入一個錯誤的方向。
2020年7月,青島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登陸A股創業板上市發行,這也意味著它過去十幾年探索的C2M定制商業生態模式獲得市場的認可。這場生產的變革與重塑之戰,張蘊藍,無疑打了場漂亮的勝仗。
張蘊藍:酷特上市挺像酷特的一個成年禮。一呢,你有很多的機遇。因為走上了資本市場,資本市場會為你背書,大家會更加地信任你。那另外的話,你有很多的壓力,因為更多的監督,我們是在壓力中負重前行。那對酷特來說,機遇肯定是多于壓力,我們也不會亂做東西。我們會把服裝的產業互聯網平臺真正做透、做深、做大,包括女裝,男裝,童裝;另外呢,我們會把它復制到其他品類方面,而且這正好是個產業變革的一個時期。我們成立了C2M產業互聯網研究院,它是研究其他行業,有酒水,有地產,酷特十多年積累的經驗可以爆發。
如果說,從傳統成衣制作轉向大規模個性化定制,是酷特智能完成了從0到1的積累,那C2M產業互聯網研究院的探索,則是酷特智能從1到N的裂變中,智者的全盤布局與籌劃。
張蘊藍:研究院的成立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成本,作為一家服裝企業,大家都沒有辦法想象你為什么要這么多信息化的人員和工程師,是因為我們知道產業互聯網要想發展,如果你離開研發、離開科技、離開創新,那就是口頭上說的事情。
那研究院呢,一是在生產端,我們會幫它進行柔性化和個性化的一個改變;另外的話,在管理端,整個的數字化管理體系,是所有產業非常非常需要的。比如說我們去年做了個環保產業園(的案例),那它就是真正地幫助環保產業從安全、員工的積極性,幸福指數、成本效率等方面完全進行一個提升,這是研究院起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探索作用。
公司上市幾個月后,張蘊藍出任酷特智能董事長,正式從父親手里接過這一棒。身份的轉變也帶來了更有分量的責任和壓力。就像張蘊藍說的,她不只是“創二代”,更是“拼二代”:技術要學,管理也要學;生產要抓,團隊建設也不能落。

張蘊藍:酷特的今天實際上就是創新的結果,但是這些創新的前提如果沒有一群對產業非常了解、而且做人做事非常扎實的一個團隊,我覺得這個創新是做不了的。以前我對人才的理解很片面,可能我會用很多條條框框,現在我發現不是這么回事。真正的人才,一、他對所從事的行業有非常深的理解,二、他的思想又非常的開放,他能夠不斷地清空自己,接受新鮮的思想和理念,第三點的話就是它能夠落地,你給到他一個任務,他能夠把它實現,那對于我們公司來說,這就是一個真正的人才。
一家企業的長足發展,定是要立足于時代潮流。放眼望去,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產物,早已成為近幾年工業產業最大的趨勢之一。而青島,也正是憑借在制造業方面的先發優勢,給出了屬于時代的、自己的答案。
張蘊藍:產業互聯網一定是未來的,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這點,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。青島提出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真的是非常超前的理念,我覺得它真正地把握了一個時代變革。酷特智能作為其中的一部分,政府在鼓勵我們,這個大環境就非常得好。那我們作為在青島產業互聯網中的一員,我們是非常樂意待在這個城市里面繼續把產業互聯網做大做強,同時呢也把我們這套方法形成了研究院,能夠持續不斷地輸出給城市,以及其他的企業,助力我們青島產業互聯網的發展。
擁抱產業互聯網,就是擁抱未來。酷特智能用近二十年的時間,完成了時代風口下一家民營企業的華麗轉身,而當談及未來的路,張蘊藍目光堅定,字字鏗鏘。
張蘊藍:我父親曾經說過一句話:酷特能有今天,是做人的結果。我們的企業文化:誠信、品質、創新、服務,這八個字是帶領酷特不斷走向未來的非常重要的八個字。我們說酷特智能會引領新的商業文明。首先服裝產業,我們會在五年的時間內,真正地打造產業互聯網的一個新的格局;另外的話,在其他行業,我們也會盡我們的力量將這種新的商業文明給融入進來。
我是做實業的,我有一個大的理想,我希望在未來,因為酷特,中國在產業互聯網方面彎道超車,引領國際潮流,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使命。我們希望能真正為中國的產業興國,做出一份力量。
從對父親的允諾,到肩抗企業發展的責任,再到胸懷產業興國之夢,張蘊藍在十幾年的歷練與沉浮中,戰勝了一個個不可能的挑戰。她不僅僅是家族企業的接班人,更是C2M產業互聯網平臺的締造者和新時代的造夢者。




